《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终于在社会各界的期盼中正式公布。与之前业界所了解规划纲要不同的是,《规划》呈现了一个更加具体、振奋人心的纺织工业3年调整振兴的前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规划》的贯彻落实必将有助于纺织工业坚定信心,加快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日前,该规划制定的主要负责人——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规划》重点内容进行了权威解读。《规划》编制过程是对纺织传统产业的再认识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纺织行业被很多人认为是应该限制发展的行业,为什么国家这次将纺织列入调整振兴的重点产业?
贺燕丽: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08年11月,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制定和组织实施纺织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
国家之所以选择纺织工业作为调整振兴的重点产业,主要原因在于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当严重,加剧了行业的困难形势,已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规划》在对我国纺织工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纺织工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记者:编制《规划》的过程其实是对这一传统行业再认识的过程,这对科学确定纺织工业的地位有何作用?
贺燕丽:可以这样说,只有对一个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作了充分了解和科学、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络,制定出符合行业实际、切实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纺织工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产业规模看,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纺织工业产销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2000~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为满足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从出口贸易看,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10余年位居首位。
从产业结构看,纺织工业已突破传统工业的范围,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业纤维消耗比例由2000年的68:19:13调整至2007年的52:33:15,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成为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
从装备水平看,约三分之一左右的纺织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棉纺织装备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清梳联比重分别达到51.4%、47.5%和41.1%;部分高新技术纤维实现产业化,T300水平的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芳纶1313等高技术纤维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从拉动就业看,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达1100万人,占全国工业的14%。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约从纺织产业获得2500亿元的现金收入,可提高1000多万户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我国农业生产出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基本上都由纺织业消化,直接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规划》在对我国纺织工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纺织工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八项重点任务揭示纺织行业结构性矛盾
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纺织行业调整和振兴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确定这些重点工作的依据是什么?
贺燕丽: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纺织行业要着力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稳定国内外市场,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五是优化区域布局,六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八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这八项重点工作是针对纺织行业当前及今后发展中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行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并有效减小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纺织行业要着力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稳定国内外市场,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五是优化区域布局,六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八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首先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年来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其投入力度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阻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仅仅是靠量的扩张赚取低廉的加工费;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高性能的纺机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等仍为行业现状。
其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我国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用纺织品比例低于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出口产品高附加值比重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发达国家,多元化市场格局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4.3%,用水量的8.5%,废水排放量的10%,其中大部分为印染废水,且平均回用率仅为10%。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加大,纺织企业产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
第四,产能规模扩张过快。近年来,纺织工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2007年底纺纱能力比2000年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16.6%;化纤产能增长2.5倍,年均增长21.6%。在偏重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目前,我国纺纱能力已超过1亿锭,化纤行业一般产品产能过剩,而差别化纤维品种少,仍需进口;一批效率低、工艺落后的间歇式小聚酯、常规涤纶装置和污染严重的粘胶设备仍时开时停,尚未淘汰;占印染能力近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设备仍在运行。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对产业已形成严重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了外需大幅下滑、内需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遇的困境。
2008年8月份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全年出口总额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2008年秋季广交会订单成交量同比下降30%以上。
受外需不振影响,相当部分纺织企业将出口产品转为内销,加大了国内市场压力;与此同时,纺织原料价格全球性大幅下跌,国内棉花价格由2008年上半年的1.4万元/吨降至年底的1.1万元/吨,厂丝价格也由23万元/吨降到最低的13.6万元/吨,跌至20年来最低水平;纺织生产企业上半年高价购入的原料严重压库,无法顺利销售,占压大量资金,难以正常周转;农民遭遇卖棉难、卖茧难,甚至在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村发生了大面积毁桑现象。
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是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到20%,亏损总额达227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规模以下小企业亏损更加严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1.2%,比上年同期少增加就业50万人,规模以下小企业减员现象更为普遍,三分之一小企业停产或倒闭,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
另外,由于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低,贷款难度大,很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经营,一些企业为防止资金链断裂,被迫通过民间借贷以高于银行贷款3~5倍的利息获得资金,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
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实际以及危机对行业所造成的影响,规划提出从这八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以保持行业平稳增长。
记者:为了保证政策重点任务的完成,《规划》明确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其宗旨是什么?
贺燕丽:规划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在已经落实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重点任务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一是继续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三是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五是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六是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七是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八是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九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十是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这10项措施及保障条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充分体现了“应急性”和“长远性”相结合的宗旨。既有应对当前需求萎缩、企业亏损增加、资金短缺等突出困难的“应急性”政策措施,也有着眼长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长远性”政策保障。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与扩大内需并重
记者:《规划》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您认为其中的重点在哪儿?
贺燕丽:纺织产业目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市场压力加大。今年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2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78%,是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尽管我国内需市场有很大潜力,但一时难以消化出口市场产能的转移压力,要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必须保证出口市场份额的稳定,因此,规划把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规划提出: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规划》从两方面明确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着力点,一方面通过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开拓多元化市场,以化解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压力。
去年8~11月,国家已两次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今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整,退税率也从11%提高到16%,在半年多时间内4次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一产业的高度重视。按照2008年出口额来计算,出口退税提高1个点,将为纺织产业带来100亿元左右的效益,这对提振出口企业信心,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维护我国出口市场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提高纺织产业出口退税率,也是规划中一项普惠制的措施。
应该看到,多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到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0%以上。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更容易引起贸易磨擦。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纺织品出口不断增长。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继续加大对这些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是我国应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应对贸易保护和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选择。
《规划》还提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打造自主国际品牌。
我国纺织工业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国际比较优势,但是多年来产能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短缺、产能相对过剩、市场恶性竞争等。在当前国际市场萎缩的形势下,虽然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但也蕴藏着机遇,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原因正失去或退出一部分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非常欢迎中国纺织企业对外投资。如果能及时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发挥我国纺织工业多年积累的优势,在国外投资设厂,必将使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在国外收购或建立物流中心、销售中心,实施自主品牌走出去战略,可使我国纺织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从单纯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从生产效益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同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规划》从两方面明确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着力点,一方面通过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开拓多元化市场,以化解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压力。
记者:规划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力措施?
贺燕丽:针对国内市场,《规划》提出,要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
中国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本身就决定了内需市场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内销比重为67%,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提高到77%。去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21.6%,而衣着类消费增长了22%。从长远发展看,立足内需,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衣着文化需求,将是我国纺织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前在外部需求降低的情况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对纺织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以服装业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年平均衣着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而农村尚不足200元,仅相当于城镇的1/5;就纤维消费量来看,发达国家的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在30公斤左右,而我国平均为17公斤,农村消费量更少。当前,农村市场正处于消费环境加快改善、需求结构逐步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消费潜力正逐步释放,这是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当然,我国农民人均收入还较低,农村市场的开拓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的部分潜在需求将转化为现实需求,开拓农村市场将大有可为。
《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潜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涵盖过滤用、医卫用、土工布及合成材料、特殊装饰用等几十个领域,其开发应用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一般占到纺织产业的30%左右,而我国仅为15%,高端产品仍需要进口,因此这一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顺应了市场需求,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重点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地震灾区重建工作,这些领域都会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所以说,未来3年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良好时机。规划明确了今后3年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并强调通过3年的引导和发展,使产业用纺织品在全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5%提高到19%。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配套工业应用需要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决99.4%中小企业的问题意义重大
记者: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困难对纺织行业调整振兴有何意义?
贺燕丽:纺织工业99.4%是中小企业,行业平均利润率低,对外依存度较高,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同时纺织又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产业,中小纺织企业的稳定对于拉动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把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结合起来,发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利率高等问题,规划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将到期贷款适当展期。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条件,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税前全额拨备和提供风险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等融资债券。规划还要求中央和地方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等。这项工作由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牵头,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针对中小企业负担重的问题,《规划》提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具体措施。如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可根据有关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要适当向纺织企业倾斜,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等。
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把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结合起来,发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规划》还提出,国家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等向纺织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支持力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纺织产业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技术创新发力点就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规划》更加强调了明确提出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您认为,为什么要把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等作为技术创新的发力点?
贺燕丽:《规划》指出,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新型纺织装备自主化,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以及自主品牌建设等。
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是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是纺织大国,但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技术纤维技术和装备尚未实现产业化,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多方面限制,影响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建筑、基础设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升级;同时作为应对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物质纤维也是刚刚起步。近两年,我国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步伐加快,下一步的重点将是支持高新技术纤维质量性能的提升、加快下游复合材料产业化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
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是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
纺织工业实现做大做强,装备国产化是基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纤维关键装备,以及无梭织机、针织机、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装备、高性能经编织机等传统纺织机械仍需要进口。因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国产化,应是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础,这也是3年调整振兴期间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之一。
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以加快传统纺纱织造及染整、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传统纺纱织造行业是上游纤维初加工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全行业的65%,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也关系到纺织工业整体产品水平的提高;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急需升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化纤行业则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差别化水平偏低、高技术产品产量少等问题。目前,这些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和清洁生产水平。在当前纺织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对于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纺织产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原料问题直接关系到 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
记者:规划为什么对棉花和厂丝的收购问题特别关注?
贺燕丽:2008年8月份以来,纺织原料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到去年底国内棉花价格已跌至11000元/吨左右,相对上半年下跌了3000多元/吨。茧丝绸行业形势更是急剧下滑,蚕茧收购价格从2007年秋季的1600元/担,2008年秋季跌至最低450元/担;厂丝价格从2007年最高36万元/吨下跌至2008年最低价13.6万元/吨,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缫丝企业亏损面高达70%以上,部分企业已关停,农村个别地方出现砍桑毁桑现象,行业发展的基础受到了直接而严重的影响。
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不仅影响到纺织企业效益也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针对这一现状,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中央储备或其他办法,加大棉花、厂丝的收购力度。这里所说的其他办法,包含在必要的时候由企业参与收储,以利用企业库容,稳定市场价格和信心,迅速激活市场,这将有效解决农民卖棉难、卖茧难的问题。
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不仅影响到纺织企业效益也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针对这一现状,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中央储备或其他办法,加大棉花、厂丝的收购力度。这里所说的其他办法,包含在必要的时候由企业参与收储,以利用企业库容,稳定市场价格和信心,迅速激活市场,这将有效解决农民卖棉难、卖茧难的问题。同时,由国家支持企业在价格较低时收购原料,可以帮助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肠梗阻”,在市场复苏时原料可适时转化为商品,银行贷款也能得到及时回收,国家仅提供贴息,成本不高,也不用考虑国储出库问题。以上措施同时可稳定棉纺和缫丝企业就业,防止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制止大面积砍桑毁桑,从而保持纺织原料供应稳定。
东西部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定位
记者:目前,纺织行业面临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的紧迫任务,对此,规划提出了哪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这是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规划强调,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但当地棉纺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发挥棉花优势。2004年以来,浙江雅戈尔集团、巨鹰集团、山东鲁泰集团、海龙集团、江苏华芳集团、香港溢达集团都纷纷在新疆投资设厂,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这对新疆今后的纺织工业发展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从贸易角度看,新疆近年来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去年在东部出口贸易增幅不断回落的形势下,新疆保持了大幅增长。因此,加大棉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将可改变东部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不利因素。
在优化区域布局任务中的另一重点是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之所以如此重视茧丝绸这一产业,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茧丝绸资源供应和贸易大国,茧丝绸产业也是农工商紧密联系的产业。“十五”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东部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先后安排资金3亿元,用于农业蚕桑投入,补贴桑蚕基地建设和冰雪、地震灾区恢复生产。“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财政得收入、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工程。
“东桑西移”是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规划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并提出重点巩固和发展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并要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积极推动和引导纺织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而且对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效益提升、解决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对当地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规划》已正式公布,行业和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落实的问题。为了保证政策有效落实,国家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贺燕丽:目前,国务院已向社会正式公布了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3年目标的实现。
根据规划内容和重点任务,规划确定了13项工作任务,并明确了牵头单位、参加单位和实施时间。针对这一工作分工,国务院要求各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也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成效。相信在规划的指引和全行业共同努力下,纺织产业一定能渡过难关,实现3年振兴目标。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奋进新时代 共建大枢纽 2024年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会召开
- 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开街
资讯排行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广州白马:五星级商品交易市场的领跑之道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中国纺联正式启动纺织服装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首批成员单位共同倡议“广泛互联、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左拉时装:以五大风格系列解读2024秋冬时尚趋势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