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徐峰 赵媛媛 刘嘉 郝杰 赖松 欧阳潇 袁春妹 万晗 吕杨 文/摄
今年不仅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为落实中央精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月28日~3月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春季大调研。
此次调研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孙瑞哲、徐文英、杨纪朝、夏令敏,党委副书记陈伟康,纪委书记王久新,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等领导分别带队,分原料与生产成本、品质提升、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市场产能成本、品牌建设、两化融合、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产业转移、国际国内市场等9个主题,奔赴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福建、河南、湖北等地,通过座谈、走访企业、集群,就行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本刊记者随同各调研组深入一线,走访、记录,询问、聆听,思考、整理,带回了本期这一沉甸甸的专题报道。
每年的春季调研是中纺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掌握行业企业现状与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年恰逢“十三五”开局,国家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多新的思路与政策,而此次调研也了解到了各产业集群地及企业对创新、结构调整的新见解和新举措,以及对相关政策、行业服务的建议和诉求。中纺联春季调研组后续将进行研究与总结,认真梳理企业建议,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纺织行业和企业“十三五”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调研关键词1 :原料、生产成本
盼政策,更要靠自己
2月28日-3月2日,原料与生产成本调研组一行奔赴江苏无锡、江阴地区, 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当前运行情况,以及在生产经营中的需求与建议。
要素成本引发热议
年年说困难,今年仍然有。记者在跟随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家对行业形势和企业发展感到压力巨大。其中,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增加是他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
张家港欣欣高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贲永宝表示:“原材料、劳动力及相关成本不断上升,而由于产能过剩、恶性竞争、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产品的卖价却不降反升,企业利润就在降价的过程中流失了。”
相对于原材料和能源动力等要素成本,更让企业操心的还是劳动力的问题。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人”是企业构成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好的员工,就不会带来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招收和培养员工以及留住员工都是企业老板们投入很大精力的事情。
“工资、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太快是企业面临较大的问题,造成很大压力。与此同时,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也导致员工流动性较大。我公司春节后已新招员工500多人,虽然补充了年前流失人员数量,但对他们进行培养又会产生新的成本。”江阴福汇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志斌介绍。
为了化解成本压力,纺织企业大都根据各自实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江苏联宏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查小刚介绍,为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从2010年至今累计投入近4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开发新产品,优化供应链,取得了较好效果。“虽然技术改造投入大,但只有改造才有出路。原来织一件毛衣赚几块钱,现在一件能赚十几块钱,产品数量减少了,利润却高了。”查小刚说。
棉花仍是绕不过的坎儿
每年的调研,棉花问题都是企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
在调研中,很多企业都表示,虽然当前国家在棉花政策上做出了一些政策调整和改革,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推进,以使企业切切实实得到好处。比如棉花配额、高征低扣等问题仍在制约企业的发展,棉花无论是价格还是数量上,都很难支持企业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现在我们的产品要全球化,但原料采购却不是全球化,这对纺织企业来说很不公平。”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厂长周晔表示。很多企业均对此表示认同,呼吁国家更进一步改革棉花配额、高征低扣等政策,使纺织企业能够更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健康稳定发展。
棉花质量、棉花抛储等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很多企业对当前的棉花质量都表示忧虑,甚至认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如不重视加以引导,将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纺织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对于储备棉投入政策,企业最为关注的是投放结构、价格、质量等。很多企业呼吁国家尽快处理储备棉并使抛储常态化,以便企业把握接单和生产的时间点,同时希望抛储价格与市场完全接轨,为国内纺企打造一个平等竞争平台。
华芳集团常务副总裁肖景尧认为,2016年棉花抛储的关键是价格,但不能在价格变化的同时,棉花质量却下来了、无法保证生产的需求了,这都需要好好地把控。
期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面对原材料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纺织企业都期待有关部门能够掌握企业需求,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其中,税收、劳动法、能源价格、人民币汇率、节能减排等问题均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周晔介绍,去年企业的税金增加较多,企业负担增加明显。同时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是企业负担较重的一块,希望国家能在工人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座谈中,很多企业都表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是合作共赢关系,但现行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些规定却过度保护低效劳动者,导致企业用工灵活度下降和用工成本上升,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优胜劣汰,也不利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升。
“现行劳动法其实对企业产品精细化的提升有很严重的制约,它保护了很多不好的员工,反而影响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打造。我们赞成保护劳动者,但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的发展。”江苏金辰针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金华直言。
调研中,对于企业融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品牌提升、“走出去”等方面,很多企业都提出了中肯建议,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切实了解纺织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出台或改进相关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扶持纺织企业做大做强,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要密切把握政策动向,但更多地要靠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表示。据他介绍,2016年是红豆集团的提升推进年,集团将紧紧围绕“三自六化”的经营战略,以打造“智慧红豆”为核心目标,力争实现集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与企业座谈时指出,每年的春季调研对于掌握行业企业现状与需求有着很好的作用,中纺联后续将认真研究与梳理企业建议,也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纺织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他强调,对于纺织业的发展,企业要有信心,只要坚持调整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创造更好的业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右)一行参观红豆服装门店。
一线声音
·张家港欣欣高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贲永宝说:原材料、劳动力及相关成本不断上升,而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产品的卖价不降反升,企业利润就在这个过程中流失了。
·华芳集团常务副总裁肖景尧说:2016年棉花抛储的关键是价格,但不能在价格变化的同时,棉花质量却下来了,需要好好地把控。
调研关键词2:品质提升
质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根基
为促进“十三五”期间纺织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推动“三品”战略实施,实现纺织强国宏伟目标,3月1~3日,质量纺织调研组先后参观、走访了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如意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获得“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的代表企业。
科技创新是品质提升的底气
作为再生化纤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龙福环能是国内首个打破该项生产技术壁垒的企业。纵观这几年龙福的发展,可以说科技创新贯穿了龙福的发展史。公司董事长段建国说,龙福的健康发展得益于两大战略,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主动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而这两者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据了解,龙福每年的研发经费都达到千万元以上,科技创新和工业化生产的完美结合,成为龙福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支撑。段建国表示,针对化纤纺织行业上下游之间联系密切的实际,龙福公司没有盲目扩张,而是紧紧抓住自身有利因素,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不失时机地立足主业向前后延伸,建设了全世界第一条集“废旧聚酯处理、再生涤纶长丝生产及再生涤纶纺织品织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山东立昌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帆布的企业,董事长蒋迎辉向调研组表示,从近年来的经营现状看,棉花价格波动一直在制约企业的发展,希望国家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稳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信心。
质量概念也包含文化内涵
在谈到企业近年来提升产品品质的经验时,东方地毯集团总经理崔旗表示,质量概念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指标,它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属性。以地毯为例,它本身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产品,在某些市场上,不仅能反映客户的生活诉求,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属性。
崔旗说:“在东方地毯集团产品销售最好的中国西北部地区,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国家制定的地毯标准只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东方地毯经过多年探索,在上述地区市场摸索出了一条经验:想要做好这个市场,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从客户的需求和文化诉求出发,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在商用地毯方面,酒店市场向来都是各个公司的必争之地。崔旗透露,东方地毯在该领域的销售份额能达到全公司经营业绩的60%。崔旗表示,“未来,地毯企业想抢占更大的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售后服务,并非简单的地毯清洗。”
质量为王引领公司转型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曰兴表示,棉花价格和质量的波动影响了业内不少企业的产品品质,对此,愉悦家纺从工艺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并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刘曰兴表示,提升产品品质是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愉悦家纺和宜家合作后,尝到了坚持品质提升的“好处”。刘曰兴表示,在和宜家合作后,受客户的影响,愉悦家纺的产品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企业经营效益让他认定了企业必须彻底走“质量为王”的路进行转型。
近几年来,愉悦家纺也持续加大了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据了解,公司每年用于产品品质提升的投入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左右。
背靠技术做高端精品
在如意集团旗下各大产业中,纺织制造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据如意毛纺集团总经理杜元姝介绍,集团内部与该核心主业相关的所有制造全部都定位于高端精品,这也是如意集团多年来始终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如意在拓展国内外产业布局时呈现出了更理性的一面。如意集团总裁邱栋表示,如意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坚持走“科技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以科技纺织和时尚品牌双轮驱动,打造全球知名的千亿级国际化时尚产业集团。据了解,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方面,如意集团在近两年投资了200亿元,购入先进设备,实施工业信息化整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从近年来如意集团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经验看,邱栋预计未来5~10年,中国纺织产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把纺织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扶持,因为纺织制造的核心技术在中国,纺织制造的顶尖装备也在中国,政府对待纺织行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更多的政策,推动科学技术转化,鼓励品牌转型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左二)一行在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
一线声音
·东方地毯集团总经理崔旗表示,质量概念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指标,它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属性。
·如意集团总裁邱栋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把纺织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扶持,因为纺织制造的核心技术在中国,纺织制造的顶尖装备也在中国。
调研关键词3:智能制造、协同创新
智能化落地有声 前景广阔
3月6~11日,以“智能制造与协同创新”为主题的调研组走访了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及专业院校,其中9家纺机企业、6家纺织企业和1个高校。
从调研情况来看,“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所有受访企业的共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调研过程中反复强调,中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包含三个方面,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以及智能产品,企业应通过客观的市场分析,把握机会,加快转型。在走访过程中,不难看出很多企业都在着手智能化发展,且有些已经受益于这些方面的转型。
生产转型 向智能化要效益
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特征十分明显的企业。该公司为上市公司,创建于2002年,专业从事高品质、差别化民用锦纶长丝研发、生产和销售。在企业前纺车间,偌大的厂房内仅有几个人,原料配送全部采用自动配送系统,一包包带有条形码的原料包经由轨道车被有序、准确地推送到相应的位置上,根本无须人工参与。在纺丝车间,全新的生产线配备了进口的自动落丝系统,借此,落丝环节的效率可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高达29米的立体仓库中,同样完全依靠机器完成所有查找、搬运工作,并直接根据订单要求运送到出货口。公司董事长丁尔民介绍,华鼎锦纶在立体仓库的修建时进行了调研,对比了智能化立体仓库与常规库房建设及运作的成本,前者更为经济。
目前华鼎锦纶的产能约8万吨/年,据介绍,若是在常规的生产模式下,这样的工厂需要5000人,然而华鼎通过自动化改造,目前用工数仅为600人,且在未来,随着华鼎其他智能化改造工作的推进,企业用工人数将缩减至300人。此外,由于机器换人,整个生产线几乎无人接触产品,对于产品的质量提升也有较大帮助。当下,华鼎锦纶正在筹备在自动包装和打包方面的自动化,由此,企业生产的智能化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而言,量体定制的毛衫一点都不陌生。成立于1993年的宁波旦可韵服饰有限公司经营着类似的业务。这家由下岗工人建立起来的公司,在20年前就已经是红变全国的励志典型,定制服务也是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而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毛衫定制行业的领头羊,产品遍布浙江、江苏、山东等多个地区。
据该公司总经理孙淑琴介绍,旦可韵已在全国拥有200多家加盟门店,每天企业都会有上千件毛衫加工量。这个数字可能对于一些标准化毛衫加工企业而言是个很不起眼的数字,但是,这上千件毛衫是有不同花色、不同尺寸、不同原料要求的,每件都不同,且必须要在承诺的10天左右递送给消费者。
孙淑琴表示,目前旦可韵除了定制,也承担部分外加工业务,但一直保持零库存。“如今,毛衫定制已经不仅仅要求产品的品质、舒适度,快速交货也同样重要。”为此,旦可韵已将缩短生产周期作为了企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努力通过生产运营的升级提升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企业除了连续化、智能化的装备,也希望依靠吊挂系统提升企业收、发货的速度和准确性,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的生产流程。
产品转型 让智能化落地
宁波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军手机里存放着各种机器人信息,从机器人参与的大众节目视频资料,到用自己的机器人设计的微信表情,无不透露出他对于机器人的热爱。作为宁波慈星股份机器人业务板块的负责人,李立军的热情自然源于他对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信心。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在电脑针织横机领域中的行业地位自不必说,该公司董事长孙平范对于主业的态度十分明确:必须用心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企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跟随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产品创新。这几年企业在智能鞋面机和无缝内衣机的产品研发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目前慈星在“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根据毛衫以及制鞋业的现状,推出了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
调研组在慈星展厅看到了从3D扫描到毛衫成品整理的整条自动化针织生产线,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祝宪民还饶有兴致地现场试验了一把3D扫描技术。该生产线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其中不仅有慈星自己的电脑横机、工业机器人,还有宁波圣瑞思的吊挂系统,充分体现了企业协作创新的理念。
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则是印染行业中在颜色管理、化学品配送、生产过程控制方面见长的企业。开源的化学品配送系统已经在青岛凤凰、华纺集团、孚日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应用。在开源用户企业新建纺织。调研组看到了已良好运行很多年的开源助剂自动配送系统,在客户心目中,开源的产品技术为企业的清洁环保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期一周的调研,虽然仅走访了十余家企业,但都很有代表性:有规模化企业,还有中小型企业;有装备制造企业,还有纺织、服装企业。在这些企业身上,行业普遍面对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均有所体现。这些企业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乐观,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经过此次转型升级,中国纺织业必将会更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前右二)一行听取圣瑞思服装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吊挂系统的应用情况。
优秀案例
·华鼎锦纶产能约8万吨/年的规模,用工数仅为600人,且在未来将缩减至300人。
·宁波慈星在“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推出了毛衫以及制鞋业自动化生产线。
·杭州开源在颜色管理、化学品配送等方面有较大成果,其化学品配送系统已经在青岛凤凰、华纺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应用。
调研关键词4:市场、产能、成本
一切为了“有效供给”
2月28日~3月3日,市场产能成本调研组赴浙江萧山、绍兴、嘉兴、桐乡等几个主要化纤产业集群地,走访了14家典型企业,并与产业集群地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围绕市场需求、产能规模、成本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把握市场需求
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这不仅是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得好与不好的一把尺子,也是当今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遵守的铁则。而要做到增加有效供给,企业就必须正确判断和切实把握市场需求。这也决定了行业企业的产能是否过剩,成本能否消化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深入走访一线企业,调研组了解到,从整体情况看,PTA行业企业在微利空间运行,规模大、设备新的骨干企业运行良好,且还有新的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相反,单线产能低、设备消耗高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聚酯长丝行业也是如此。春节过后下游织造市场逐渐恢复生产,对于聚酯长丝采购存在刚性需求,调研企业的内销和外销订单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从企业的反映来看,常规产品运行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设备较为老旧的企业,而产品差异化程度高、品质好的企业运行基本正常。
就拿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来讲,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DTY长丝外销增长明显,主要市场为东南亚国家。荣盛公司副总裁、高级经济师俞传坤信心满满地说:“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国,化纤产品是世界领先,荣盛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别人是做产量,我们是做产品。”
调研中,国内最大的涤纶工业丝企业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建强也对市场充满信心:内外销订单较为充足,销售价格稳步提升,预计全年销售40万吨涤纶工业丝,产品结构将向差异化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在调研座谈中表示,在经济减速慢行的当今时代,纺织工业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产能、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把视角转换到“有效供给”上来。
产能是否过剩
产能规模情况、产能是否过剩是调研组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杭州萧山区临江工业园区,调研组在走访浙江双兔新材料有限公司时,该公司副总裁项兴富坦言,企业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变化,毫不犹疑地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产能。
产能过剩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供给侧改革,行业企业要从自身做起。对此,徐文英在调研中多次提到,目前原料价格相对处于低位,人工成本、能源消耗较上一个年度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卖不动,说明这种产品与市场需求是脱节的,而生产这种产品的产能也就真的是过剩产能了。
关于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在调研组召开的浙江部分产业集群企业座谈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明确指出:“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上,没有我们纺织行业。这是因为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高,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调节。然而,整个纺织产业链上的某些环节、产品存在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各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对于那些可能会对整个纺织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做到行业自律,理性对待产能问题。”
成本如何消化
调研过程中,企业谈得最多的,便是成本问题。从成本构成看,企业普遍反映生产成本结构中动力成本偏高,其中,电力和煤改天然气比重大,企业的税负偏重。
“我们整个项目设计合理,总体能耗低于同行平均水平。虽然能耗低,但是经营压力还是很大,在当地能拿到的资源价格高。融资方面,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占优势。我们要继续加强企业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时,也需要更多政策扶持。”杭州聚合顺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调研组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在浙江海利集团,王天凯指出,从事循环再生利用的行业企业,原料成本主要来自废旧物品回收的人工成本,不会因为石油价格的降低而改变。但是,无论是否做循环再生,每个企业都肩负着绿色环保使命,企业自己首先要是绿色的。
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消除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土地、劳动力、资本、环境污染等生产要素价格在中国长期低估,导致资源错误配置,加剧了产能过剩。
“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纺织行业很早就提出来了,这些年来,一些做得好的企业已经开始尝到结构调整的甜头。”王天凯在最后一天调研总结会发言中指出,行业企业要积极领会中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实质,主动从自身做起,对过去在市场、产能、成本、环保等方面盲目粗放的做法不再抱任何侥幸心理,切实以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为抓手,靠实实在在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来谋求企业最大化地创造有效供给。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左四)一行参观杭州聚合顺新材料有限公司控制中心。
精彩观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行业企业要主动从自身做起,切实以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为抓手,靠实实在在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来谋求企业最大化地创造有效供给。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在经济减速慢行的当今时代,纺织工业企业应该重新审视产能、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把视角转换到“有效供给”上来。
调研关键词5:品牌建设
回归初心 深度调整
3月4-7日,品牌建设调研组赴上海、浙江等地开展了行业形势及品牌建设情况调研,与来自恒源祥、之禾、堡尼、欧蒂芙、森马、罗莱等知名品牌企业和创新性品牌企业的负责人展开座谈。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品牌企业积极调整进行创新,大家认为,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也有企业能够实现销售额和利润双增长,因此要着力检查企业自身的问题,创新是最好的守业。单一的业绩增长不再是当前企业发展追求的直接目标,立足优势资源、提升品牌内核价值、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增长更为重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指出,此次调研的很多企业能在大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保持双位数的增长,品牌建设具有很大贡献。
优质产品依旧稀缺
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制造环节,注重品质提升。同时,加大设计投入力度,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创意设计的能力和效率。
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寿增介绍说,之禾定位高端,以无折扣的方式进行销售,但连年保持着30%~40%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百货商场中名列前茅。他认为,当前服装产品极大丰富,但优质产品稀缺。优质产品不会凭空产生,之禾的心得是:“以设计为先导,制造为核心,销售是水到渠要成。”
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品牌建设最本质的是产品设计与研发,一个品牌要有自己的调性。秋水伊人2015年春装系列的设计研发偏离了原有品牌定位,导致老顾客回购率降低;2016年春装开始回归原有定位,销售实现了40%的增长。
大店模式蔚然成风
参与调研的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其中相当多的企业采取多品牌运营策略。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商品和品牌的组合,另一方面形成大店模式,提升品牌与渠道商的议价能力。并且,品牌零售渠道布局呈现多元化特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电商平台等渠道不断细分。
华鼎集团几年前开始从以出口为主转型做内销品牌,期间收购了美国品牌菲妮迪,目前公司采取多品牌、多品类战略,旗下运作六个品牌,涵盖男装、女装、配饰等品类,未来还将继续并购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牌。
印象实业公司在2015年推出了多个品牌,给代理商带来更多选择,同时,多品牌组合形成的大店面积达500~1500平方米,大店模式在购物中心等零售渠道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品牌企业以此可以获取较低的单位成本。
家纺企业方面,罗莱家纺通过小品类、快消品的代入,改变零售业态对家纺品牌的看法。未来基于企业渠道管理优势,逐步强化产品体验与延伸,大家居概念(整体家居)的引领将成为企业转型的突破口。恐龙家纺将旗下6、7个品牌调整成集成综合店,每个品牌定位不同,高端品牌做形象,其他品牌做利润,根据不同商场的定位特点进行品牌组合,2015年品牌集成店业绩效率提升。
B2B平台红利期到来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成本,一批依托互联技术的新兴模式诞生,比如如涵公司通过网红打造品牌,印象实业推出B2B零售管理平台,多家服装企业合力打造的B+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设计师品牌集合平台D2C定位高端生活方式等。
采用“网红”模式的如涵公司,起步晚,但模式新、发展快。目前公司打造了50个网红进行审美输出,不仅销售单品,网红还为终端用户提供搭配方式。
印象实业方面认为,B2C已经到了顶点,重度垂直的服装B2B将是新风口,散货集合平台大量出现。印象实业推出O2O平台服装商家零售管理APP“衣点评”,一方面对服装商家免费提供ERP服务,一方面对消费者提供储值式优惠券服务。
买手平台B+实际上定位于产业链资源服务,平台上集合了极致单品供应商、中小品牌商、设计师品牌等商家,针对的买家为快时尚渠道零售商、设计师集合店以及有快速反应需求的品牌公司,同时向卖家、买家提供品牌运营、商品、财务、IT、金融等服务。
人才建设进入“赋能”时代
调研中的企业在调整转型中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并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激发团队协作力和个人创造力。
绿盒子在尝试了跟海外设计团队合作后,发现了较大文化差异,认为应当培养自己的团队。日播通过管理创新,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空间。具体做法是公司旗下各品牌事业化运作,独立核算并进行内部交易结算,公司负责提供资源平台。
之禾认为,创新实际上就是人才的问题。在国际人才方面,之禾于2014年在巴黎开设海外设计研发中心,网罗海外设计人才;在本土人才方面,之禾每年都走进专业院校将毕业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招入麾下;同时,还在内部通过海内外高级人才的传帮带,打通了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左三)一行参观杭州·艺尚小镇的规划沙盘。
优秀案例
·印象实业公司多品牌组合形成的大店模式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企业以此可以获取较低的单位成本。
·恐龙家纺根据不同商场的定位特点进行品牌组合,高端品牌做形象,其他品牌做利润。
·如涵公司采用“网红”模式,不仅销售单品,还为终端用户提供搭配方式。
调研关键词6: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要注重务实发展
2月29日-3月1日,两化融合调研组来到山东曲阜、江苏常州、无锡、盛泽等地展开了调研,先后走访了山东华兴集团、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常熟服装城等企业和市场集群地。
现代工厂需要“创新+社会责任”
在首站山东华兴集团,智能化的工厂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山东华兴集团董事长胡广敏表示:智能化是企业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华兴集团的智能化实现路径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条:第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形成物联,将全部生产线进行联接管控;第二,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软联,实现生产、经营数据的集成与共享;第三,将智能理念植入各个项目当中,逐步实现主动性的经营管控。
在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带领调研组参观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车间、研发中心,旭荣领先的中水回用处理技术、有机玻璃形成的圆机隔断以及面料新品选样扫码系统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旭荣在2015年销售达到9.3亿元,较前一年略有下降,但利润增长了14.41%,主要得益于公司提前制定的企业转型战略。“我们以两化融合为支撑点,从接单式销售向菜单式销售转变,平均每天研发10款面料,一年研发4000款,通过数据库,从研发快速进入市场,在研发的功能性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使定价权、话语权都在旭荣,完成了从低端应对订单到高端引领市场的转变,所以我们利润率在行业中是较高的。”张国成介绍。
张国成在交流会上表示,2016年,行业的严峻考验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善于思考的企业是机会,他认为国家对纺织行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个行业是一个常青行业,而且具备13亿人消费市场的潜力。此外,舆论导向一定要有正能量,这样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有效利用大数据是未来方向
在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江苏省服装协会会长郁冰等的陪同下,调研组与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及本土知名电商企业家举行座谈会,考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
常熟服装城管委会主任陆建达介绍,近年来,常熟电子商务产业依托常熟传统产业基础及本地浓厚的商业氛围,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亮点。据2014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显示,常熟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14.419,在全国县域排名第十,其中网商指数13.419、网购指数15.419,登上全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排行榜。据天猫淘宝数据,常熟市2014年网络零售额近2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交易额约为170亿元。
谢明分析,江苏服装企业代表如红豆、海澜之家、波司登在电商拓展方面都很出色,说明这些原本以实体店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品牌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这个过程中,大企业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市场的主导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她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已成为行业密切关注的新动向。当前,行业要做的应该是“+互联网”,即在原来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工具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当改造完成后,行业才能真正走上“互联网+”这样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两化融合要抓应用落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总结道,智能化、信息化的应用落实,对企业的提升作用非常重要。纺织行业要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明确以信息化与纺织工业深度融合作为促进行业整体提升和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式。华兴集团目前在两化融合推进及落实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认可,未来可以尝试如何在消费者终端的信息发掘及反馈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两化融合一定要务实,如旭荣的两化融合为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所用,非常有意义。两化融合作为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一些智能企业起带头作用,为行业树立标杆,中纺联也会为这些企业争取各个层面的支持。
夏令敏认为,电子商务对产业的两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常熟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了常熟服装城的提升,在更加重视B2B商业模式的同时,如何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商渠道,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企业应当努力的方向。
夏令敏强调,中纺联将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做好服务,给予中小企业及品牌更多的扶持,解决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并且辅导帮助企业把电商运营过程中得到的大数据有效利用,合理渗透运用至供应端及销售端,这是我国纺织全行业上下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中纺联流通分会目前正在推广智慧商城,希望未来在智能化和智慧化方面真正落地。
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还走访了昆承湖纺织服装电商产业园中服园区、江南大学、感知集团以及盛虹集团等院校及企业,围绕 “互联网+”、设备改造、自动化工厂等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右二)一行在阿仕顿参观。
精彩观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在更加重视B2B商业模式的同时,如何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商渠道,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企业应当努力的方向。
·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当前行业要做的应该是“+互联网”,即在原来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工具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调研关键词7:节能减排、循环经济
夯实节能减排 做强高附加值产品
日前,绍兴开始出重拳整治印染行业的举措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其他地区的纺织印染业又面临怎样的形势?石狮是我国印染产业集中地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近年来在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方面做得颇有特色。为了解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3月6~9日,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调研组把调研目的地锁定在石狮和厦门。
淘汰锅炉煤改汽全国领先
从石狮市区驱车向东大致二十分钟即可抵达海滨,一路上碧海蓝天、空气清新,整齐的街道两旁坐落着一排排厂房,这里集聚着大堡、伍堡、锦尚3个印染工业集控区,区内的印染企业已经看不到一根烟囱,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工业区。
据石狮经济局副局长邓莲珍介绍,石狮印染业在发展之初就意识到了污染的问题, 1993年开始就大力推行工业污染集中控制,相继建成大堡、伍堡、锦尚三大印染集控区,62家印染企业集中在这里,为服务印染企业配套建有2家热电厂,3家废水集中处理厂。
2011年底,依托石狮热电、鸿山热电等能源企业,石狮大堡、伍堡、锦尚三大印染集控区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62家企业内111台燃煤蒸汽锅炉全部淘汰。2012年,石狮又率先在国内实现中温中压蒸汽向集控区印染企业集中供热。2014年,石狮印染企业自备燃煤锅炉和烟囱全面淘汰。2015年石狮纺织印染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9.1亿元,同比增长9.0%,税收17亿元。
据了解,淘汰自备锅炉煤改汽是由绍兴最新提出的,但“墙里开花墙外香”,让人意想不到竟然在石狮率先实现。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2016年春节过后,石狮印染行业开工早,开工足,成为石狮工业一大亮点。石狮印染企业今年普遍不缺工人,员工回厂率历年来最高。印染企业表示,今年无招工之忧,表明了石狮市印染行业员工队伍稳定性趋强。
在祥华集团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集装箱货车来往穿梭,生产一派繁忙。公司董事长邱祥坤对今年开局以来的生产很是满意。公司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采取了设备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改革,引用新技术、新染料、新助剂;引入细精化管理、绩效考核等措施。
港溢染整织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纯棉、涤棉面料的染整加工企业,随着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近两年来产量也在下滑,但今年开工以来,形势有所好转。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块液晶大屏幕,上面显示的是各机台水、电、汽的消耗数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公司新安装的在线能耗监测设备,这对节能减排、员工考核发挥了很大作用。未来还要向智能化在线监测发展。
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的棉织物印染企业,虽然设备老旧,但生产的产品却质量优异。董事长王清源介绍说,在石狮做印染有两大优势,一是集中供热,且价格比其他地区便宜一半;二是产业集聚,又靠近海边,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产品提升、市场拓展是目的
冠宏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功能性服装面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档次相对较高。公司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只掌控加工环节是不行的,未来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市场渠道。公司正在尝试商业模式创新,利用海外关系,在香港建立办事处,独立到国际上接单,开拓商业渠道。
宏兴染整织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蔡笃炳一直做纺织贸易,受国家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兼并重组政策的启发,投资3亿元收购了2家僵尸企业,淘汰全部设备,全套引进印染先进设备,关键部件从国外进口。调研组考察时,新的厂房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预计4月份即可开工生产。
华懋集团是一家地处厦门的台资企业,身处各项成本很高的厦门,该公司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抵消节能减排的成本增加。
华纶印染有限公司就在华懋的隔壁,规模和效益在印染行业名列前茅。公司会议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公司董事长许金和与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面对市场形势的疲软,许金和说,企业赚钱的时候也不要太高兴,亏本的时候也不用悲观,不要怕,坚持就是胜利。对于节能减排的成本问题,他认为,节能减排一定要做好,但产品研发、提高产品档次、做好服务才是关键,目的就是让产品更多地占领市场。
调研中,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反复强调一个观点,节能减排是企业的基本功,必须做好,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自己的市场渠道。他说,淘汰落后产能不能简单以设备和排放多少为标准,而应该以万元产值消耗为标准,目的就是鼓励企业做高附加值产品,企业排放指标也应该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宜一刀切。他强调,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产品,节能减排是企业准入的标准,靠优质产品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认为,石狮市很早就对当地印染发展进行了统一规划,使得企业节能减排很有成效,这其中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了石狮印染的优势。他指出,企业还要加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依靠科技进步、精细化管理实现产业升级。他希望政府继续对印染企业给予关心和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右)一行参观祥华集团有限公司。
优秀案例
·石狮率先在国内实现中温中压蒸汽向集控区印染企业集中供热,并全面淘汰自备燃煤锅炉和烟囱,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颇有特色。
·港溢染整织造有限公司新安装了在线能耗监测设备,在生产现场设置液晶大屏幕,显示各机台水、电、汽的消耗数据,对节能减排、员工考核发挥了很大作用。
调研关键词8:产业转移、国际布局
产业创新从结构优化入手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着一个新的阶段,而对纺织服装产业来说,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同样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的模式已经逐步减弱,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需求。为了掌握产业结构的调整脉络,摸清产业转移的最新布局,了解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产业转移和国际布局调研组于2月29日~3月4日和3月8~9日,先后对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宁夏及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以及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展开了深入调研。
特色鲜明 短板亟待解决
截至2015年,河南省纺织产能规模约为2000万锭,春节后纺织企业开工率约为60%。而河南服装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服装产业每年平均增幅都在两位数,全国排名从“十一五”末的第11位上升到“十二五”末的第6位。
2015年,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增加值970.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31.4亿元、利润总额136.3亿元、出口交货值32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57.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期的2.5倍、2.5倍、2.6倍、1.9倍和3倍。
山东省纺织行业总体平稳增长,2015年11个分行业全部实现盈利,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万亿元,利税1098亿元,利润690亿元,与同期相比均有增长。
河南和湖北历来是纺织大省,增速逐步放缓,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产业链中段的印染都是两省在“十三五”的工作重心。
2015年5月,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服装智能制造”模式,将产业轻质化、智慧化,同时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将产业链重构与流程再造,运用“互联网+产业园区”规划模式,让河南服装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巧媳妇工程是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联合中西部12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化扶贫事业,在广大农村乡镇及新兴社区建立卫星工厂,努力提升以服装服饰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走智能化、信息化、高效率、优质产能的发展道路,实现以“成本洼地”打造“效能高地”的供给侧效率革命。
与河南和湖北呈现出不同境况的是宁夏。调研组发现,宁夏的纺织服装产业从小到大,凭借其超低的电价、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等一系列的政策优势,让转移的企业在承接地产业园中如鱼得水。
而对于布局国际,山东纺织服装产业绝对具有发言权。2015年,山东布局国际的企业达17家以上。新时期下,国际布局呈现出向价值链高端深入,“山东+周边国家”打造制造基地的模式完善,境外园区的集群式发展等特点。
调研组强调承接转移的产业园在宣传推广方面要加大力度,将转移优势更及时地对接到需求企业。
共性问题依旧突出
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是纺织企业最为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调研过程中,纺织企业尤其是棉纺企业反映,目前国内外棉花高额价差让企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棉价倒挂使得棉花产量迅速提高,但是其品质却越来越低。
与此同时,目前电价改革政策明确规定只有用电量在315kw以下的商业和中小微企业才能享受到每度降低0.03元的优惠政策,而用电量在315kw以上的纺织企业则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另外,实行峰谷电价以后,对于24小时生产的纺织企业来说,用电支出不降反升,每度用电成本反而增加了0.036元,按照纺织企业年平均用电量来计算,企业年用电成本可能增加几百万。
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拉高物流成本也让企业的成本无形增加。“营改增”后,除去设备、人工等成本,物流企业的税负大幅度增加,税负增加的比例和道路费不能抵扣的比例相吻合。此外,融资难、融资贵,用工成本高等问题依旧突出。
“走出去”还需量力而行
在调研过程中,岱银集团董事长赵焕臣介绍了岱银集团境外投资的情况。岱银集团从1999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化布局,先后在斯里兰卡、美国以及马来西亚设立公司,将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资源配置。赵焕臣同时分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体会,他说:“稳步走出去,保证投资安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努力适应境外国情,实行本土化经营;培养一支国际化人才队伍;勇于探索,积极克服困难都是需要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座谈会上,华兴纺织、康平纳、鲁泰纺织、如意、南山等企业的负责人也对“走出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会人员都谈到希望加强宏观指导和导向引导,鼓励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的整合,进一步简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流程;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等支持政策,对境外投资项目予以专项补贴,提供优惠利率;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搭建好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王久新(右)一行在参观乔万尼新品。
优秀案例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开展“中国巧媳妇工程”,在广大农村乡镇及新兴社区建立卫星工厂,带动服装服饰业走智能化、信息化、高效率、优质产能的发展道路。
·宁夏发挥其电价超低、劳动力资源充足等一系列政策优势,让转移过来的企业如鱼得水。
调研关键词9:国际市场、国内市场
产品有个性就有市场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低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月29日~3月2日,国际国内市场调研组深入到博洋家纺有限公司、宁波中鑫毛纺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情况。
市场销售表现不一
博洋家纺是国内最早致力于家用纺织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也是行业渠道创新的探路者。据博洋家纺总经理何平波透露,2013年博洋家纺营收同比增长了15%,2014年这一数字变为30%。在国内家纺产业整体发展趋缓的市场大环境下,博洋家纺成为行业内少数几个近几年来营收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品牌。
然而,进入到2015年,博洋家纺营收增速却出现了下滑。“去年我们的增速下滑比较厉害,但是博洋家纺单店零售客单价过10万的单子在不断刷新纪录。目前我们在国内拥有500多家专卖店,总计超过了600多个销售网点。”何平波说。
宁波萌恒集团从建立之初就主打非洲市场,2015年该公司总出口额达到4.54亿元,服装辅料同比增长1%。虽然总体取得了增长,但其主打产品花边类产品同比下滑6%。
作为宁波最大的毛纺企业宁波中鑫毛纺集团有限公司,在出口方面同样表现得不太乐观,2015年自营出口完成了3485万美元,比2014年同期减少了19.53%。中鑫毛纺总经理马宝指出,出口减少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整个国际贸易市场不景气,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是原料价格下跌,下游企业需求仍显不足。
但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增速出现下滑局面。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去年出口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增长。2014年出口额为47986万美元,而2015年出口额达到了49476万美元。
“我们的产品出口覆盖了全球大多数地区,并且在海外还有生产基地,同时我们的产品对客户有清晰的定位,把客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精准服务,带动了企业的发展。”狮丹努总经理谢超君表示。
以零售为导向、多品牌运营的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梯度品牌发展战略,并针对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在目标消费群、品牌定位及产品设计等各方面相互补充,很好地满足日益细分的消费群体的多元需求。据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公司累计零售额达到9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6%。年销售2853万件衣服,相当于每秒售出1.8件。
电商成为新引擎
在电商风生水起的今天,电商已经成为了终端企业扩大销售市场的重要的新引擎。
很早就涉足电商的博洋家纺,电商在企业的发展中日渐举足轻重。宁波博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蒋武吉指出,目前企业有两条渠道在扩展业务,一是线上,二是线下,这两条渠道都是独立运营,连产品设计研发都是独立的。
电商带来的新优势在太平鸟表现得更为突出。2015年太平鸟发力电商,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娱乐化”等方式在“双11”当天销售突破3.83亿元,稳居中国服装品牌第一。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从去年8月份开始,太平鸟试水O2O,男装门店成为首批试点。未来太平鸟件将通过人、货场的完美匹配,无限接近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体验。
个性化产品潜力无限
虽然国内外市场发展形势不太乐观,但是在调研中记者发现,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产品仍然具有强劲的需求市场。
记者在博洋家纺展示厅看到,各式各样的家纺产品琳琅满目,独具特色。“去年我们这一款纯棉类的婚庆产品市场供不应求,都卖断货了。” 何平波指着一款名为“百子呈祥”的展品告诉记者。
而在中鑫毛纺,该公司特色的花式纱产品同样十分畅销。“花式纱色彩丰富,同时变化也多,很有特色。”马宝表示,“现在企业按照以前的发展思路是不可能再成功了,不能再追求规模化了,要追求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向小而美发展。”
宁波铭郎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武斌也向记者表示,未来行业的发展一定是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做小众市场,公司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进行积极转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在调研中指出,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企业要在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上多花心思,不断创新,同时要注重不断提高效益和质量,并积极研究消费需求导向,生产出更多有特色的产品,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左三)一行参观博洋家纺新产品。
优秀案例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对客户有清晰的定位,把客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精准服务,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梯度品牌发展战略,并针对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在目标消费群、品牌定位及产品设计等各方面相互补充,很好地满足日益细分的多元需求。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资讯排行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广州白马:五星级商品交易市场的领跑之道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打通“时尚+跨境”新路径!全球知名电商平台机构齐聚虎门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智慧赋能!打造“新智+新质”产业电商新生态-纺织服装周刊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