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说:
此刻的自己,
就是最好的自己。
高原纺织匠
巴黎、纽约、
北京、上海···
22岁那年,
你最想去哪里?
她选择了高原。
安多高原,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海拔3400多米。
漫长的冬季,
随时有暴雪来袭,
只有6、7、8三个月是温暖的夏季。
短暂而珍贵的夏季,
每天早上三点,
牧民女人们就要起床,
从照顾一头头牦牛开始艰辛单调的日常。
挤牛奶、
制作奶酪、
放牧、
捡拾牛粪···
每年能卖出几头适龄的牛羊,
是他们一年最主要的生计。
而狼群的袭击,
暴雪灾害,
致命的传染病,
随时可能毁掉他们的一切。
改变始于
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国女孩----益西德成,
村里人都叫她德清。
德清拥有一半藏族血统。那时候,22岁的她大学刚刚毕业,只是想到甘南寻根并用自己所学的电影知识拍一部藏区纪录片。顺便答应为身为人类学家的母亲,寻找一种叫“库”的牦牛绒。
库(Khullu)。
直径小于20微米,
长度为3.4至4.5厘米,
是牦牛身上最纤细的绒毛,
在头颈附近。
采集异常麻烦,
只能每年春天,
等其自然脱落时用手一点点扒下。
最好的“库”产自两岁大的牦牛。
每头小牦牛每年只能产出100克的“库”。
牦牛采毛麻烦又不赚钱,
底绒的采集更是费时费力,
牧民们大都任凭“库”自然脱落,
德清却从“库”上看到了契机。
可以让逐水草而生、
靠天吃饭的牧民们,
获得另一种可能。
她决定带领村民们,
用最古老的方式,
手工制作牦牛绒围巾,
把无人问津的牦牛绒变成“奢侈品”。
没人投资,
就拿出自己的积蓄;
不懂纺织,
就一点点看书学习;
没有厂房,
就自己建一个。
虽万般艰苦,
只因信念所致,
唯有坚持。
2008年,
在仁多玛村外的小路边,
德清的Norlha(诺乐)厂房建立起来。
游牧为生的藏民们,
并不擅长纺织。
德清把自己所学手把手教给他们,
还请来尼泊尔的纺织大师教授技能。
一个工人从零开始到出师,
大约需要六个月的时间。
这是很长的时间,
又是不长的时间。
对于德清只做顶级奢侈品的定位来说,
六个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桑吉和他的妻子,
是德清的第一批工人。
德清坚定的信念和认真的态度,
让只会放牧的桑吉夫妇决定加入。
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牧场,
朝九晚五地工作。
清洗一吨牦牛绒,
需要50个人花上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虽然慢,
却是德清和工人们一贯的坚持。
搓绒、防线,
有经验的工人不用眼睛,
只用双手便能感知纺线的均匀粗细。
一台机器有4000多根线,
需要人工一根一根穿上去,
不容许丝毫差错。
精确检验每一根经线和纬线,
方能进入织机。
整整30头牦牛的绒毛,
只能织成一条围巾。
检验、裁剪、熨烫成形,
只会缝制粗粝帐篷的牧民们不知道,
他们正亲手把名不见经传的牦牛绒,
打造成世界顶级奢侈品。
染色部工人万代是展示模特,
德清自己就是摄影师,
这张英俊的脸红遍国外,
成了藏族人的标志。
正是德清和藏民们的坚守,征服了欧洲市场。短短一年时间,Norlha就成为 Hermès、Lanvin和Haider Ackermann等品牌的定牌生产商。
一条售价数千欧元的奢侈品围巾,
就是出自德清和这些藏区的村民之手。
淳朴的藏民们也许无法理解,
一件奢侈品带给世界的震动。
他们更在乎实实在在的感受:
不用再惧怕风雪,
不用再颠簸流离。
他们只需要坐在暖和的厂房里,
安心地织就新鲜的人生。
如今32岁的德清,
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十年前,
背一部照相机闯进甘南的美国女孩,
十年后,
在这里安家、落户,扎根。
这是她寻根之旅完美的句点,
更是她守望之路的起点。
有些路,
一走就是一生。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资讯排行
- 打通“时尚+跨境”新路径!全球知名电商平台机构齐聚虎门
-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标杆地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崛起之路|新赛道的领航者——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张跃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